您的位置: 首页  艺博斓天  书法学习
执笔法
发布时间: 2012-12-09 点击数: 1504

    执笔法
  
(一)破除执笔方法上的神秘化
  
关于执笔的方法,古人众说纷纭,有些也颇费解难懂。
  
执笔法和笔法不是一回事,但两者关系又极密切,所以历来常常把执笔法放在笔法范畴内一起研究。
  
古代人把笔法看成是能否取得书法艺术上的成就的关键,因此把他说的很玄虚。如传说三国时期魏国的著名书法家钟繇向韦诞求蔡邕的笔法论,韦诞秘而不传,钟繇因此搥
胸呕血几乎倒毙,后被曹操救活。后来韦诞死了,将笔法论也随葬了。钟繇发掘了韦诞的墓,终于得到了蔡邕的笔法论,于是书法大进。这种传说自然不可靠,但是它说明古人对笔法的重视,认为是书法艺术取得成就的秘诀。所以在谈论笔法(包括执笔法)之类问题时,故弄玄虚,达到令人不可捉摸的程度。如唐代陆希声把擫、押、钩、格、抵五指执笔法说成是“拨镫法”,就令人费解,因此引起后人各种猜测和不同的解释。有的说是执笔如同骑马时脚踩马镫;又有说“拨镫法”的“蹬”字应该是“灯”,说执笔如同挑拨灯芯,如此等等。我们不必再作猜测和解释,要从这种神秘的气氛中解脱出来。
   
执笔要符合生理机能
   
执笔和运笔要符合人的生理机能和科学道理,符合实际生活条件。符合了就是正确的,就能事半功倍,否则不得要领写字就费劲。什么“虎口”、“凤眼”、“鹅头”等执笔法,也许有它们的道理,但按照这些僵死的方法去执笔,往往违反人的生理机能,造成很多困难和痛苦,成为初学者的桎梏。
  
所谓“虎口法”,据说是“把笔管竖直在大拇指和食指第一节尖端的肌肉间,用中指的甲肉联接部分,于无名指的指甲上,再将小指紧贴而不着管,大指及诸指骨节都向外凸”。“各指骨节都张弓一般的尽量凸出向前,成一圆形如虎口”。(陈康《书学概论》,以下引文同)如果按这个方法去执笔,要抓住笔管就已经很困难了,势必使指头部分很紧张、很吃力。据说这种执笔法由于掌心空虚,手臂的经络反纽,可以把全身力气从腕肘运到纸上,写出字来“才是雷霆万钧,龙威虎震”。但是腕、臂、指头都处在僵硬、紧张的情况下,对一个初学者来说要写好字那是十分困难的。
  
所谓“鹅头法”,据说是“把笔管执在大指尖端肌肉部分,和食指中节(注意不是第一节)的前部靠第一骨节处,中指尖端肌肉钩着笔管向内,中指中节中央对着大指尖,无名指指甲与甲肉之际,抵着笔管向前,小指紧贴无名指,助无名指之力”,“因食指高举状如鹅头,故名叫鹅头法”。这种执笔法,只要按中指中节中央对着大指尖这条去做就十分困难。它不符合生理机能,使大指、中指处在一种不自然不舒适的紧张和吃力状态,这种执笔法究竟好在哪里很值得怀疑。
   
当然,任何一种不合理的执笔法,经过人们有意识地训练都可以达到运用自如的地步,如同杂技演员经过艰苦训练,可以做出通常人很难想象的动作来一样。如清代书法家何绍基采用“回腕法”,因不符合生理机能,初学写字时往往每写完一张字就累得满身大汗,但经过他的刻苦训练,终于成为一名著名的书法家。然而,这种自找苦吃的训练有无必要就是另外一回事了。
   
常用执笔法
  
现在通常的执笔法称五指执笔法,即陆希声所说的擫
、押、钩、格、抵五字法。,即用大拇指第一节住笔杆内侧一方;押,是用食指第一节从外抵押住一方;钩,是指中指的第一节从外侧向内钩回;格,用无名指的指甲和肉相连之处从内右侧又一方顶住笔杆;抵,是用小指紧靠无名指协助指的力量。这样,大指、食指与中指,无名指和小指三方力量形成三足鼎立,支撑住垂直的笔杆。五指执笔法充分调动了五指的力量,顺应了生理机能,自然舒适,毫无困难,做到了掌虚指实,运动起来灵活自如。
  
另外,还有四指和三指执笔法。
  
四指执笔法不过弃小指于无用武之地,但不影响四指执笔大局,因为小指原只起辅助无名指的作用。
   
据说苏东坡用的就是三指执笔法。即大拇指和食指、中指在笔杆的各侧,相互出力支撑住笔杆,弃无名指与小指的作用。既然人手有五指,自然五指齐出力为好,所以我认为五指执笔法为宜。如果站着写,用四指三指也许比较灵便。转笔的执笔法,就是根据五指执笔法,在站着悬肘转笔时的一种执笔法。
   
写很大的字,多用楂笔,笔杆矮而粗,需采用抓笔法。初学者不宜作为练习基本功力用。
  
执笔究竟是紧好还是松好,过去有种说法,为了显示出笔力,主张越紧越好。说王献之小时在写字,其父王羲之从后拔他的笔,没能拔掉,认为王献之将来一定能成为著名的书法家。因此,许多人以为执笔越使劲抓越好。其实不然,过分用力,只注意到执笔使劲,不能集中注意力于笔端。同时拼命使劲的结果,必然使肌肉僵硬、紧张,不能运用自如,而且容易疲劳。苏东坡说:执笔“要使虚而宽”。书写时不使笔摇晃,保持笔杆的相对垂直,写横、竖长笔不颤动,执笔既不紧又不松,使五指都能牢牢地紧贴笔杆。这就是所谓的“指实掌虚”。
  
五指执笔法自然形成指实掌虚,于是有人非说掌虚到能容纳一个鸡蛋为好,这又是一种邪说。掌虚不是为了别的目的,是为了用力点集中在五指执笔部位,便于写字运笔时的灵活性,使手腕不紧张,写出笔画来自然而有力度。要使笔杆始终垂直,必须使掌竖起来。如果掌平而不竖,就容易用指头部分去运笔,笔在运行时,笔杆会左右前后倾斜,每笔不能垂直送到,写出的字笔画就容易漂浮,缺乏笔力。这是指坐着写楷书而言。如果是站着写,就难要求掌竖,只能是掌平甚至往下倾。但是,笔杆却都要保持垂直。笔杆直则峰正,峰正则不能靠手指运笔,坐着用肘运笔,站着以肩和全身作支撑点用臂运笔。笔笔送到,笔画才不漂浮而有力度。所以,进行基本功力练习时,一般以不用手指运笔为宜。
   
关于执笔的高低问题。

    古人云:真书握笔近笔头一寸;行书宽纵,宜稍远,可离二寸;草书流逸,宜更远,可离三寸。这大约指写中号以下的字所说的。再说古尺和今尺也不同,汉尺二寸大约相当今尺一寸。实际握笔离笔头的远近,要视字体的大小和何种书体以及坐写与立写等具体情况来定。一般讲,站着写行草书,字体较大,执笔位置要离笔头较远,坐着写小楷书、中字,执笔的位置离笔头稍近些。
   
关于悬肘与悬腕
   
悬肘与悬腕也宜有一个科学的解释。我们知道,手臂和上肢、下肢等都能起杠杆作用,肩、肘、腕等关节都可以作为支撑点,以哪一点作为支撑点是根据需要来确定的。写小楷、中楷,以肘关节作为支撑点悬腕而写;写大字和较大的行草书,就要用全身和肩作支撑点,站立悬臂而写。有人为了练习悬肘悬臂,写小楷、中楷也悬肘悬臂,实在影响基本功的训练。悬肘是一种基本功,比较容易掌握,练习一二个月 ,就可以运用自如。
  
关于笔杆始终垂直问题
   
笔杆垂直是为了中锋用笔,笔杆歪斜容易出偏锋、侧峰。中锋用笔主要能达到笔画扎实有力不漂浮。当然要求笔杆垂直,并不是绝对的,在运笔过程中,自然会出现某些倾斜现象。如果只用指头运笔写中楷,笔头必然要倾斜,笔画也漂浮,这是练写基本功力时所禁忌的。但是,在创作时,如写行草书,为了笔画有变化,不妨有时用偏锋和侧峰,自有它的艺术效果。

无锡职业技术学院 - 公共艺术教育中心 版权所有
Copyright 2012 © Wuxi Institute of Technology