初学者常常为选帖而苦恼。到书店去看看,各种碑帖琳琅满目,眼界大开是好事,但要选一本来学习,却拿不准该选什么。有的学员只好人云亦云,别人说好,拿来就学,盲目跟从,结果收效甚微。
选帖其实也是门学问,作为老师更应有目的有步骤地去启发学员。如果要选一本适合自己学习的好范本、一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考虑:
(1)帖本身是否有水平?在现在出版的众多字帖中,临摹的范本应选取古代书家的作品为好。如欧、虞、褚、颜、柳、赵、以及魏碑等均可,但帖不一定皆是好帖,因为即使在这几家中,由于出版社采用的方法不同,也会出现不同的层次。以我的教学实践来看,一般初学者可能会使用以下几种字帖:一是按原迹或原拓影印的,比如颜书《告身帖》、柳书《神策军碑》《张猛龙碑》等。这类用原迹原拓影印的本子是最理想的本子。它不但保持了比较准确的结构、用笔风貌,而且还保持了原作的章法。二是将原迹原拓选字拼成,称为选字本,如将《颜勤礼碑》、苏轼《醉翁亭记争中的字顺序打乱,按笔划多少或偏旁集中排列,这类帖由于在单个字中仍然保持了较准确的风貌,只损失原有的章法(如字距、行距),而初临书法不同于创作,章法本不是个重要的问题,故尔也不失为较理想的范本。三是经过修补改刻的作品,这类帖在一些选字本和翻刻、石印本中很常见,相比而言,它的临幕价值就不太高了。经过翻刻修改的字帖,一般必然会丧失原迹原拓的风貌、笔划修光修挺,线条光滑而缺乏力度,用笔的动作也难以捉摸,而这些都不利于学员对原迹风格的体验和研究;当然,它至少保持了原迹的结构,在初学阶段,掌握结构是当务之急。四是今人临写古人的临幕本,或是印刷品或是手迹。能临象古人原迹的作品,本身应该是有价值的。但作为范本而言却未必妥当。因为每个人(即使是有成就的书家)在临摹古迹时,不可避免地会带上自己的理解和书写习惯,临本与原本之间总有相当的距离,不但在技巧上如此在气息上更是如此。拿一些尚未经过历史检验的今人临本再作为自己的临本,实在没什么收益。五是双钩本,一本喜爱的字帖,能购到固然好,购不到的话,就只能双钩,这一点无可非议。但如以双钩本作为朝夕揣摩的临攀范本则不妥。首先,双钩的细线与原帖毛笔笔划的墨迹间难以完全相吻,这种距离对艺术作品而言已是大打折扣了。再加上枯笔、渗化笔,双钩就更难表现。再次,原帖的笔划之所以有价值,是因为它不低是一具线条外形的躯壳,而且可以从中寻找分析出其用笔的大致过程(如提、按的部位),还可以从中细绎出速度快慢、含墨多少,这一切内容都是初学者迫切需要的。一变成双钩,则真成了线条形态的躯壳,一切动作、速度所留在墨线中的痕迹都没有了;故尔,我以为是最不适宜作为范本的一种。
综上所述,我提倡初学者使用第一、二种字帖,不赞成使用第四、五种字帖。
{2)这本帖适宜不适宜学。了解了字帖的质量高,并不等于过了选帖这一关。五光十色的流派风貌,也使学习者踌躇不决。学颜、学欧.学赵、学苏、学北碑、学南帖?各家都可学,又不能都学,这确实是个矛盾。遇到这种情况,首先要考虑自己的喜好。有喜欢劲挺的,有喜欢秀媚的,有喜欢雄浑的,取各人所需,方得其宜。明明自己喜欢褚遂良的秀逸风格,却硬去赶颜书雄强的时髦,这是跟自己过不去。只有每天面对着自己喜爱的字帖,才会有兴趣去临习研究,特别是在初学尚未能理智地控制自己学习情绪时,兴趣是个绝对重要的因素,它能帮助你树立长期作战的信心。
那么,有没有不好学的帖?比如赵孟决页,老辈人常常会劝初学者不要学赵,说他是媚软,多学了没骨力。诚然,赵体与诸楷书大家相比,是以秀逸取胜的。但他是个经过历史几百年淘汰下而仍有生命力的大书家,他的书法是经得起检验的。如果你学赵学得没有骨力,那是你掌握的方法不对,不能要赵孟颓负责。只要学习时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,再有个经验丰富的老师加以指点,是能学好的。反之,别说赵体,颜、柳、欧、褚,都会学出弊病来。
只要找到一个高质量的、同时又是符合自己性格爱好的帖,选帖这一关才算过了。它将是你未来翰墨生涯中的一个良好起点。
书法学范本中的碑与帖
我们平时所说的帖,是指字帖,其意指范本。但“帖”还有一个所指,在与碑相对时,它专指墨迹而不指拓本。从大的范围说,拓本也是临幕的范本,也叫帖,而从特指的角度看看,墨迹手书才叫帖,拓本往往以碑称之。为了区别起见,往往称范本的帖为‘,字帖”,而称与碑相对的帖叫墨迹或手帖。
初学者选择字帖,常常会碰到一个问题:纷纭丰富的字帖中,有的是墨迹,有的是碑刻拓本,一是白底黑字,一是黑底白字,初学何者为宜?两者对学习有没有不同的影响?
有经验的书法教师肯定会有这样的体会:初学者往往对手书的写帖比较熟悉,而对拓本的碑字则比较陌生,不易入门。造成这种差别的原因是:
一、黑白观念的颠倒。学生写字是白纸黑字,长期的实践中就已养成了这个观念。墨迹影印的字帖、符合白纸黑字的习惯眼光.看帖自然感到亲切。而拓本是黑底白字,这样在心理上已经造成一种距离,模仿过程当然产生影响。
二、临摹效果的反向。对着拓本临习,帖上白的线条,变成手中写出的黑的墨线,白与黑正好反向,在与原帖进行比较时已经产生了差别,即使有能力把原帖临摹得分毫不差,可叠印相吻合,但这种反向总会在意识上造成错觉:似乎还不太象。象与不象,有时并不在于用笔结构,常常表现在于掺杂着黑白观念的总效果上。
三、选碑志作范本要用原拓,而拓本由于年代久远,往往在笔划上和石面.七带有残缺,造成“石花”。这使学生在用毛笔临写时难以描摹,而整体上的斑剥美,更是毛边纸上无法表现的效果。相对而言,墨迹在这方面问题不大,墨迹上即便有损笔也不会造成整体性的效果。故尔,学生在临拓刻时,常常会由于对石花效果感到迷茫、感到无所适从而造成距离感。
但更重要的还不是这些。更重要的是,学习书法着眼与结构与笔法,结构是现’时可见的,而笔法动作却不一定是直观的,它需要学员长期揣摩实践,通过可视的线形去追索它.构成时的动作。学习笔法之比较困难,其因即在于此。董其昌跋《东坡赤壁赋》有云:
坡公书多惬笔,亦是一病,此赤壁赋庶几所谓欲透纸背者,乃全用正锋,是坡公之
兰亭也。真迹在王履善家。每坡画尽处,隐隐有聚墨痕如黍米珠,非石刻所能传耳,
袋呼,世人且不知笔祛,况墨法乎?
董其昌看.到东坡书法,认为全用正锋,而且在波画尽处还有“聚墨痕如黍米珠”,这就是墨迹的好处。印刷精良的墨迹,枯润、疾徐、厚薄,都可细细分辨,书家的每一个动作都会在线上留下痕迹,但如石刻成拓本,墨色层次的诸多变化,都变成一片空白,各种效果的笔、墨法都被掩盖掉了,这当然对初学者细心寻绎技巧带来不方便。
综上所述,显而易见:应当是墨迹比拓本更有利于初学。然而,任何事物都是两个方面并存的。拓本作为范本也有自己的特色:
一、通常而言,拓本的书法由于出自石刻碑志摩崖,因此比较偏于雄强浑厚,字形较大,而墨迹手书,往往是秀雅清劲,多见于小幅。初学者如意欲先把格局撑开、着重训练笔力的功底,则以学碑为宜。
二、初学阶段总应有所侧重。来源 书法屋:www.shufawu.com。在尚未有能力对笔法进行分析时,学员较注意间架结构,这是第一个难关。碑志拓本省略了一些笔法墨法的变化,以清晰醒目的优美结构来打动初学者,常常会简单明了地启发学员,这也便于实施“先结构后用笔”这一基本层次的教学步骤。
除此之外,由于初学需从楷书入手,而优秀的楷书作者以唐代为多,魏碑、隶书则还要久远。这些作家的墨迹流传已如凤毛麟角,而碑刻由于质地关系,较能保存,影印成字帖的也多,初学往往易于觅得。
总之,学碑学帖各有利弊,初学只要明了各自得失.再切合自己的个性长短进行权衡,认真选择,加上学习方法对头,老师指点得法,无论是学碑还是学帖,都是可以获得成功的。